芬兰不遗余力地发展高科技,是因为它从现实中看到了传统产业潜伏的危机和知识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芬兰贸工部负责制订技术政策的库帕利宁先生对记者谈道:1975年到1978年芬兰因石油危机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使芬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认识到:芬兰唯有依靠发展技术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经济实力——这是这些年来芬兰发展技术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尤其是发展较快的电讯、信息产业更是经常纵观全球,迫切感到了研究开发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此,80年代以来芬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科技的发展。1983年芬兰成立了科技政策委员会,由总理挂帅担任主席,科教部长和贸工部长担任副主席,成员还有财政部长等三名部长、科学院、技术发展中心、大企业代表。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国家科技政策,为政府制订有关计划提出建议,负责全国科研和教育的总体发展,跟踪各个领域的研究需要和技术开发。
发展技术必须增加知识储备,这就要求重视对科技的投入。近10多年来芬兰的科技经费年年持续增加,80年代初科技投入为GDP的1.2%,1997年达到了2.7%,超过了美、英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全世界仅居瑞典和日本之后,到1999年科技投入将继续增长到2.9%,可望居世界第二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芬兰即使遭受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率高居欧洲第二,政府财政严重赤字,国家债务沉重,对科技的投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1996年芬兰又做出重大决定:在本世纪最后3年内将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25%。在整个科技投入中,芬兰政府的经费占三分之一,同其他经合组织国家和欧盟国家相比相当高。芬兰企业也相当重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这方面的经费近几年增加得尤其多,平均每年增加约20%。
芬兰始终没有忘记,教育是兴国之本。多年来,芬兰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有所增加,在政府预算中教育经费一直居第二位,仅次于对福利开支的投入,1997年达到政府预算的18%,占GDP的9%,属世界最高水平。芬兰虽然只有500万人口,却设有20多所大学,人均拥有大学的比例居世界前列。1995年底,芬兰政府制订了“教育与研究2000”计划,强调大学要注重发展科学研究,保证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研究人员的培训,对新兴的研究项目实施倾斜,促使年轻的博士后成长为专业研究人员,促进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研究以支持新兴产业。在芬兰,大学已成为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中心。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通讯事业使芬兰自己不能满足对电讯人材的需求,不得不招聘外国学生。这使政府、政党和公众都看得更清楚:除了加强教育,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芬兰别无选择。
库帕利宁先生对记者说:在新世纪来临时,可以预见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加强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就不会有新科技的发展。面对这种趋势,芬兰必须增加对研究开发和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是增强芬兰竞争力的唯一途径。